Tuesday, August 31, 2010

从“平反六四”看华人理性与自省力的缺失 Let Murderers Judge Your Values?

陈凯博客: www.kaichenblog.blogspot.com

从“平反六四”看华人理性与自省力的缺失

Let Murderers Judge Your Values?


陈凯 8/31/2010 www.kaichenblog.blogspot.com

今年 (2010)六月四日我参与了在中共(党奴)国洛杉矶领事馆前的纪念抗议活动。 一些著名的六四参与者们也出席了这个活动。 在抗议的人群中人们举着“平反六四”的标语牌。 扩音器里持续地播放着“血染的风采”(一个中共宣传电影中的主题曲)。

我猛然感到极不协调,有一种要呕吐的感觉。 作为一个六四的见证人,我在1989 的天安门广场上有过同样的感觉: 当我听到学生民众们唱着“国际歌”与“国歌 – 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那种极不协调的令人恶心发笑的感受使我头皮发麻,马上想从人群中的麻木、虚幻、奴性的肮脏中逃出去。 然而我没有逃出去。 我懂得人们不可能再长期的奴役中马上找的自己的语言与表达。 人们需要时间、需要意愿、勇气与理性智慧去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

然而二十一年过后,我看到的是同样的语言,听到的是同样的音乐歌曲。 我的心中脑中仍旧充满着同样的恶心与不认同。 难道人们在这二十一年中没有一点自省进步吗? 难道人们的灵魂与理性 – 上苍赋予每一个人的内在所有都被某种邪恶的文化惯性所彻底地阉割了吗? 难道人们仍旧拒绝承担每一个个体在中共邪恶政体持续作恶杀人中的道德责任吗? 难道我们真是行尸走肉般的“宦奴娼”吗? 难道每一个毒瘾成性的“鸦片白面”徒们只是想用铲除“贩毒制毒者”来医治所谓群体与自己的吸毒症吗? 难道这种理性与自省力的完全缺失不会导致“寻找救星与新的更强力毒品”的另一个悲剧性的邪恶专制吗?

我决定我不能沉默。 我要讲几句。 我不能成为这种令人作呕的麻木文化中的一员: 我拿起了麦克风用英语阐述了我的如上看法。 可是在我还没有完全讲完的时候,那些打着“平反六四”口号的人们就不耐烦地宣叫着打断了我的发言。 奴隶们用“反皇帝而保卫皇权”誓死捍卫着奴役自身的奴役制。 这一次我在“血染的风采”的崇尚专制奴役的乐曲中快步离开了现场。 我彻底地懂得了“中国”不光是“不可救”的,不光是“不能救”的,也是“不应该救”的。

当人们拒绝用对上苍(良知)的尊崇去拯救每一个个体自身的灵魂的时候,“国家”、“民族”、“百姓”、“人民”等等虚无的概念口号不过是每一个族群奴隶逃避个体自由与个体道德责任的盔甲与借口罢了。 在中王朝奴役文化中,每一个奴隶早就习惯了被“环境”、“族群”、“祖宗”、“文化”、“政府”、“强权者”定义。 在一个没有信仰与对上苍的(相信人是被上苍所创、人的不可被剥夺的权利是被上苍所赐)的尊崇的奴役文化中,人们(每一个个体)当然要从群体、民族、强权与奴役或被奴役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平反六四”自然地成为了中奴朝的人们在群体与强权中寻找自身意义的引申。 这并不奇怪。 奇怪的与令人作呕的是二十一年过后的今天,人们仍拒绝去寻找奴役制的基点原因。 人们仍旧对真实逃避与恐惧而不是追求。

追求真实不光需要意愿与智慧。 追求真实更需要勇气与付出代价的精神: 基督的最伟大的铭言是“只有(追求)真实才能使你自由”。 中文语言系的人们: 你真的想追求自由吗? 如果你真想追求自由与随之而来的得到真实幸福的可能,你就要首先驱除自身的恐惧感。 真实会将你带到你从未涉足的未知的海洋中去。 人类的希望绝不是在你的专制祖先制造的千疮百孔的、即将倾覆的破帆船上。 鼓起你的勇气,摈弃那个奴役的破帆船,跳到未知的希望的海洋中畅游探索。 你会碰到危险因为追求意味着探险。 你会呛水、疲劳与烦恼,因为你的理性肌肉与良知道德的自省已经在奴役的破帆船上萎缩的太久了。 但生命、自由与对真实幸福的追求在召唤着你。 那个最强大的、人的不懈的冲动是上苍植在每一个被造个体的心中的。 没有这个对真实的追求,你会永远陷在无奈绝望的泥潭中,渴望着新的救世主们为你制造新的精神鸦片与白面。 你只会在幻觉迷梦中寻找“为国捐躯”的伪高潮。 你的内在、灵魂、良知、智慧与理性只会默默地继续萎缩与死亡。

建立新的语言、重组新的词汇与表达、创出新的艺术形式、重归上苍(良知道德)的怀抱是所有中文语言系的人们的当务之急。

加速中共党奴朝的死亡,而绝非“救国救奴救主救族”,是每一个追求真实的、崇尚自由的人的、理性与良知的唯一希望之路。 “平反六四”—“让杀你父母强奸你妻女的刽子手去为你恢复名誉地位”不光暴露了你的理性的混乱、迷茫与精神错乱,也暴露了你道德与良知的腐败与完全的缺失。 也许中文语言系的人们更应该问的是: 你是否愿意鼓起勇气清晰你自身的理性、拯救你自身的灵魂?!

No comments: